青海格爾木脫貧戶的致富經

中新網西寧10月27日電 題:青海格爾木脫貧戶的致富經
作者 孫睿 惠海珍
清晨,家住格爾木市郭勒木德鎮富源村的馬金花,像往常一樣起了個大早,把家里收拾利索,送走了上學的孫子和上班的兒媳婦后,開始了一天的忙碌。看看剛出生的小羊仔、活弄點包谷糝等飼料喂給羊兒、再去蕩羊,68歲的馬金花干起活來駕輕就熟。
脫貧戶馬金花原是郭勒木德鎮富源村一戶建檔立卡的貧困戶,兒子馬福龍與2010年遭遇車禍,造成一級聽力殘疾。年邁的母親、年幼的兩個孩子、殘疾的丈夫,家中所有的經濟來源全靠打零工的兒媳婦馬曉蘭,馬曉蘭每個月一千余元的收入,是全家的“希望”。
“2010年兒子遇上車禍時,一分錢都恨不得掰成兩半花,孩子要上學,五張嘴要吃飯。兒媳婦賺錢那么苦,我拿著錢出去買菜,買便宜菜,不敢花錢!原來的老房子是土坯房,冬天孩子寫作業都凍手。”嘮起原來的生活,馬金花略顯心酸。
2015年,馬金花被列為精準扶貧對象,全家被納入低保戶,享低保補貼。在政府、企業幫扶下修起好了新房、院子里打上了水泥地、圍墻和大門都重新修建。
據郭勒木德鎮富源村的第一書記崔永峰介紹,自精準扶貧工作開展以來,村里積極聯系相關部門和幫扶單位,采取因人施策、精準幫扶的方式。2016年,為馬金花的兒媳婦聯系了護林員的崗位,每月有3000元的工資,根據馬金花家想要做特色養殖的意愿,聯系了幫扶單位,為她建起了羊棚,引進了10只羊。如今,馬金花家的已發展為23只了。
“脫貧戶的醫保、社保都是全覆蓋,大病有救助、小病能報銷。幸福感,不單單是錢多了,還有福利和保障多了,居住環境美了,后顧之憂少了。”崔永峰說道。
走進曾經是貧困戶的馬金花家里,屋里布置得整潔舒適,干凈的地板磚上擺放去年剛買的家具。
“政府出錢補貼幫我蓋上了新房子,幫扶單位還出資給房子蓋了棚子當陽臺,冬天太陽曬進來,特別暖和!”坐在政企幫建的“安樂窩”里,馬金花心滿意足,眼里流露出滿滿的幸福感。
2017年底,脫貧戶馬金花一家的收入近6萬元,人均收入一萬多元。勤勤懇懇的馬金花日子一天好過一天。“除去花銷,一年下來還是很不錯的,能有了存款!”馬金花說。
“有了對比才知道現在的日子多幸福!現在,兩個孫子上學不要錢,每天早上學校里有面免費的早餐,都是牛奶雞蛋和水果呢!洗澡有太陽能熱水,上廁所就在房里上,水廁,干凈沒有臭味!出門就是干凈寬闊的柏油馬路!我活了60多年了,趕上了國家的好政策!”馬金花樂呵呵的說道,她的幸福全寫在了臉上。
問及以后的打算,馬金花說:“先努力把兩個孫子供成大學生,只要我有一口氣,就不會得過且過混吃等喝,只有通過自己勞動得來的幸福,才是踏踏實實的幸福。我們一家子要把日子過得更美更好。”(完)